中國僑網消息:英國《英中時報》6月5日發(fā)表文章,道出了一位倫敦周末中文學校校長的憂慮。文中稱,英文主流學校開展中文教育,能得到政府及華社的資金支持,而在英國發(fā)展了半個世紀的周末中文學校卻得不到同樣的支持!敖逃聵I(yè)得不到主流社會的支持,是很難維系的!
文章摘錄如下:
倫敦初夏的一個下午,我見到了倫敦格林威治中文學校的校長陳雪。在暖暖的午后,陳女士緩緩地向我講述著發(fā)生在她身邊的故事,關于她的中文學校的故事。這些故事,透露著陳雪的經歷和她創(chuàng)辦英國主流學校開設中文教育的歷程,也透露著海外中文教育的尷尬現狀。從1981年以來,陳雪便創(chuàng)辦了格林威治中文學校,以華人和移民的孩子為對象,實踐著她在海外推廣中文教育的夢想……
讓移民的孩子感覺被尊重
一開始,陳雪校長只是講了兩個關于她學生的故事。
男孩A來自中國內地某省。13歲的A跟媽媽來中文學校報名那天,頂著一頭長得可以遮住眼睛鼻子的發(fā)型。因為只會說普通話,來到講廣東話較多的孩子中間,他一開始悶聲不響。他媽媽因為擔心他,報名時一直哭。陳雪因此對這對母子印象很深。
后來陳雪了解到,A父早前在外倫敦靠做雜貨店搬運工謀生。做了八九年后,他將妻兒申請到英國,在倫敦格林威治區(qū)落腳。A入讀一所日間英校,但英文不好,學習跟不上,在班上一個朋友都交不到,性格變得沉默木訥,說話做事缺乏自信。
為維持生計,A父繼續(xù)在外倫敦打工。A母對丈夫來英多年都攢不下一房一車頗感不滿,不久后與A父離婚,搬離格林威治,留下A一人租住在該區(qū)一印度人家。A對陳雪說,媽媽離家后,連手機號都不告訴他,只是每個月打電話約他到中國城的餐館吃一頓飯。
一次在周末中文學校上課,A在討論中說,在國內時,與媽媽天天盼望爸爸能回國一家團聚。國內有家,有朋友,有同學,很愉快。雖然“窮一點”,但絕對沒有語言障礙,沒有歧視。所以,對父母把自己帶到英國來的決定,A很抵觸。加上在英校的就讀經歷,有障礙的表達,有限的溝通,不經意的疏離,更不可能讓他快樂起來。
從中國到英國,一萬多公里的距離,也沒能阻隔的這一家三口團聚的夢想。千里迢迢,千辛萬苦,來英國團聚后,他們卻被想象與現實的差距擊潰。英格蘭再小,也不能將他們凝聚到一個屋檐下。A的境遇深深觸動了陳雪。她感到,新移民后代的教育,中文學校能做的,除了幫他們補習語言,更重要的,是幫助他們找尋因為遠離故園、家庭變故而失落的自信,幫助他們重新獲得被人尊重的機會。
陳雪給國會議員、社會服務機構寫信,希望他們給予A關注,并特意將已經離開中文學校的A請回來擔任暑期計劃班的足球教練,教班里的孩子們踢球,每個周末付給他10英鎊補助。這一次,A終于剪掉了長發(fā),露出了明朗的笑顏。孩子們很崇拜這個球藝上佳、笑容爽朗的小哥哥。
陳雪說,這是她第一次看見A在中文學校笑,而且是開懷的笑。然而,沒過多久,A就從格林威治區(qū)的印度房東家里搬走了。沒有留下聯(lián)系方式,陳雪再也沒能找到他!5年了,算一算,他今年應該18歲了,不知道他怎么樣?希望他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了。我還在掛念他!闭f到這里,她拿起紙巾,不停擦眼淚!跋胍幌,父母、社會服務、國會議員、地方議員,這么多人,這么多不同渠道的機構,卻幫不到一個孩子。我們華人小區(qū),還欠缺什么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