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聲報蘭州消息:據(jù)新華網(wǎng)報道,“根據(jù)有關史料、實物和民間祭祀風俗可以推斷出,老子出關后在甘肅等地修身傳道,最后在甘肅省臨洮縣‘飛升’”。
近日在甘肅省蘭州市召開的“首屆老子文化國際論壇”小組討論會上,甘肅省政協(xié)張炳玉研究員和甘肅省社會科學界聯(lián)合會延濤研究員發(fā)言時作了上述表示。
張炳玉說,經(jīng)過大量史料的梳理研究和實地走訪,他們探尋出老子在甘肅的大體行程線路是:出函谷關(今河南靈寶縣東北),過散關(今陜西寶雞市西南),入甘肅,經(jīng)游天水、隴西、臨洮、蘭州、酒泉等地后,又回到隴西邑,落戶臨洮,最終在臨洮東山“飛升(去世)”。
張炳玉認為,老子在散關著下《道德經(jīng)》后由關令尹喜相伴西行,這是老子事業(yè)的開始。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,養(yǎng)生修道,得道后在臨洮超然臺“飛升”。
延濤介紹說,臨洮縣岳麓山至今還有“超然臺”“說經(jīng)臺”“飛升崖”“文鋒塔”(又名“筆鋒塔”,相傳為老子寫經(jīng)插筆的地方)等與老子有關的遺跡。
老子在臨洮“飛升”后,其子嗣在此繁衍生息。唐太宗李世民所修《氏族志》稱:“李氏凡十三望,以隴西為第一”。后世天下李氏都稱老子為李姓“太上始祖”。
兩位學者研究認為,老子西行落戶甘肅之后始有“天下李氏出隴西”,由此可斷李氏之一脈,其根以老子李氏一脈為宗。如今,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內(nèi)外李氏后裔到甘肅臨洮“隴西堂”尋根問祖。
兩位學者的發(fā)言在“首屆老子文化國際論壇”研討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。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哲學研究所所長、學部委員李景源說:“這個觀點確實是一個大膽的推斷,為老子晚年最后的蹤跡研究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線索,必將對弘揚老子文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”。
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、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(chuàng)始人,一生最大成就是開創(chuàng)了道家學派,并為后人留下了一部五千余言的《道德經(jīng)》。司馬遷《史記》記載,老子姓李,名耳,字聃,因而人稱老聃,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,后來隱居不仕,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后“莫知其所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