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僑網(wǎng)消息:據(jù)加拿大《環(huán)球華報》報道,他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學者,但也是研究東西文化方面的專家,再加上厚積薄發(fā),近來他以其中西文化比較的專著享有隆譽。也正惟其科技出身,獲得更為客觀嚴謹?shù)囊暯,才能對東西方文化關系有更冷靜公允的評價,對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底蘊有更透徹的認識,其結論亦更有說服力。
采訪吳大品時,他特別提到今年是“五四運動”90周年,從“五四”到“文革”再到改革開放,中國在曲折中前進,所以為中華文化正本溯源有特殊意義。
通往中國文化之橋
2007年,吳大品(Tai P. Ng)用英文撰寫的《中西文化》(Chinese Culture, Western Culture)出版。
吳大品解釋說,這本書的寫作初衷,就是能讓背景不同的中西方人士,增進對相互文化的了解。長期生活在海外,吳大品深切感覺到,西人對包括中國在內(nèi)的東方文化有一定成見。這倒不一定出于惡意,很大程度上是缺乏溝通所造成的。如果沒有比較深層次的交流,這種成見不但會長期存在,還會繼續(xù)加深。
他認為,像澳大利亞當年實行過所謂“白澳”政策,種族歧視是歷史產(chǎn)物,雖然已時過境遷,但各種誤解依然存在。當今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,各族裔間不要互相埋怨,而要互相理解。
消弭誤解首先要尋根探源,明白誤解是怎樣產(chǎn)生的,才能做到有的放矢。為此,吳大品先后參考了很多資料,下了扎扎實實的功夫,所以他的這部專著寫得很充實,是浩瀚學海的濃縮精華。
吳大品表示,中華文化以陰陽調(diào)和為本,講一分為二相輔相成,講聯(lián)系變化全面發(fā)展;但西方文化卻是“純陽”,沒有“虛無”的概念,希臘數(shù)學里甚至沒有“零”,而這在老莊道家里占有重要成分。一本《易經(jīng)》,可看陰陽調(diào)和,做人的方法,對大自然的見解,乃至整個世界觀。 中國哲學講究“氣”,講究“與萬物為一”,把宇宙視為動態(tài)的有機體,導致一種內(nèi)向化的思索模式,這也與西方外向化的思想行為相異,由此產(chǎn)生不同的歷史景觀。
與女兒合作詮釋
從閱讀層面的反饋看,第二代土生華人對吳大品著述的興趣也非常濃厚,他們要了解中國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由于《中西文化》是專門寫給西人看,有的朋友表示,書中理論太深,于是吳大品與女兒合作,在原著基礎上重新寫了一部,主要從第二代年輕人的思路,剖析中西文化比較。
吳大品的女兒吳華耘出生在加拿大,父女倆的思想交集,可以更真實更細膩地反映中西文化的特性。
如果西方對中華文化缺失了解還情有可原,令吳大品心緒難平的是,不少同胞對中華文化精神也不清楚,甚至存在很深偏見。 他希望借這本書,能讓以英語為母語的土生華裔和主流社會了解中華文化。
隨后此書又通過香港學者徐昌明的合作,譯成中文出版。中文版書名是《中西文化互補與前瞻——從思想、哲學、歷史比較出發(fā)》,反映了論述內(nèi)容的主旨:中西文化之間是互補而不是競爭。翻譯很忠實,不過吳大品又加入了一些新的補充,是英文版所沒有的。這樣做主要照顧中文讀者,例如有些常識性的東西就無需贅述,可以更豐富地展開論述。
對下一代講中國文化,吳大品說一定要結合需要,要踏實持平以理服人。以不卑不亢的態(tài)度,為扭曲的中國歷史討回公道,并視此為知識分子責無旁貸的承擔。
為國運興衰會診把脈
細讀吳大品的著作,會發(fā)現(xiàn)獨具創(chuàng)意,而不是知識的簡單羅列或泛泛而談。涉及到地理、氣候、考古學、哲學、心理學、社會學、人類學、天文學、物理學和文明起源。他把觸角延伸到冰河時期,認為這是人類大腦發(fā)展最重要時代。由于地勢結構差異,歐洲生存條件比較惡劣,打獵都是大動物;而中國大陸動植物豐富,彼此的思維習慣就不一樣,不同的環(huán)境影響到思維方式與文化的不同。
吳大品指出,“五四”運動前后,當時中國內(nèi)憂外患相對落后,中國知識分子為喚醒國人,提出“打到孔家店”口號,反傳統(tǒng)而全盤西化,否定過去的一切,這有其時代背景。像魯迅的文章,巴金的《家》《春》《秋》等,控訴封建禮教,都是時代需要。但以后中國又經(jīng)歷很多政治運動,尤其是“文革”的破“四舊”,就走到另一個極端。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完全否定自己,沒有過去就沒有未來,這個問題必須要正視。
通過比較,吳大品語重心長地說,自元代以前,中國一直走在世界前列。中國不像西方有那么多神話史詩,從先秦到漢代都是擺事實講道理,其代表學派就是儒家,主要講治世。但蒙古入主中原后,是一次大破壞。元代實行高壓政策,而漢文化講究平和。正是以元朝為分水嶺,打破了慣常的陰陽平衡,致使中國開始走下坡路,拉開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。也正由于蒙古人打到歐洲,把中國四大發(fā)明帶到那里,在摧殘中原文明的同時,給歐洲卻帶來好處,這種相反的結局改變了近代世界進程。
通古達今,吳大品認為從改革開放以后,中國已從以往的“放棄心態(tài)”,回到“中道”,這對中國和世界的未來都是一個福音。西方經(jīng)過目前的經(jīng)濟金融危機,也向“中道”靠攏,最典型的就是奧巴馬放棄布什以前的意識形態(tài),尊崇實用主義,既要講人權,也要講社會責任。
從東方到西方
吳大品出生于香港,16歲自己去了澳大利亞,在那里先后讀中學和大學,本科念地球物理。后在卑詩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,專業(yè)是理論物理和太空物理。
求學期間雖然使用的是英語,但吳大品中文古籍特別感興趣;盡管專業(yè)是自然科學,卻也喜愛社會科學。
1969年博士生畢業(yè)后,他一度到阿爾伯塔省石油部門工作。也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教過一段書。后來到世界許多地方,參與石油勘探開發(fā)與管理工作。
在海外已經(jīng)生活了50多年,由于工作的性質(zhì),吳大品去過很多地方。他說,美國50個州他都去過,加拿大更不用說了,甚至北極都曾親臨其境。
看中國問題,吳大品也主張用西方角度換位思考,不能單憑己見以偏概全。根據(jù)他的經(jīng)驗,過去西人漢學家不少只能通過譯介了解中國古籍;而現(xiàn)在很多都能直接閱讀,避免了翻譯環(huán)節(jié)的走樣,這對正確解讀中華文化是個質(zhì)的飛躍。在這個基礎上的著作含金量大增,也成為吳大品文化著述的重要參考來源。
放眼未來,吳大品提出在“合”的大前提下,要保留不同,互相學習。大家互學的目的不是趨同,而是要互相進步,促進更新的東西,更容易適應這個社會的變化。真正進步的社會是多元的,對差距要抱以同情。有差別才能有進一步的互動,不同文化沒有高下之分,不少所謂落后的民族,人際關系卻很好。要尊重基本價值,很多東西都是共通的,如“愛”就超越民族和宗教。
吳大品的研究雖然于歷史著墨較多,但目的則是為了中國與世界的未來,這也表達出他的拳拳之忱。綜論之后他特別提出要吸取4個教訓,即規(guī)避戰(zhàn)爭、意識形態(tài)歧視、尊重多元發(fā)展、共同與時俱進。要社會精神倫理重建與更新經(jīng)濟民主制度并舉,要發(fā)展出“更均衡、更富人性、更能持續(xù)的環(huán)境、人格、社群和國家”。(蕭元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