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國粹京劇近200年的歷史上,有一個世所罕見的藝術家族,百年來竟有七代共40多人從事京劇事業(yè),不僅是中國戲劇史上的世家之最,也創(chuàng)造了世界戲曲史上的奇跡——這便是誕生于湖北江夏,有“中國京劇第一世家”之稱的“京劇譚門”。
京劇譚門,百余年來,七代傳承,發(fā)展京劇藝術,一次又一次把京劇藝術推向高峰,稱得上是一部“濃縮的中國京劇史”。
近日,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(qū)舉辦了盛大的“京劇譚門故鄉(xiāng)行”活動,除了“京劇譚門”嫡傳譚元壽、譚孝曾、譚正巖祖孫三代,梅葆玖、尚長榮、葉少蘭、馬長禮、張學津等京劇大家,還有眾多文藝界的知名人士一齊到場,紀念京劇宗師,續(xù)寫國粹精神。
譚門七代鑄戲魂
-譚派始祖
譚志道(1808—1887)
眾所周知,國粹京劇是在許多古老地方劇種的基礎上綜合、豐富、提高而形成的,其中,來自湖北的漢劇對其聲腔、劇目、行當及表演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。出生于武漢江夏的著名漢調藝人、京劇譚門的奠基人譚志道,因其聲音高亢洪亮,每發(fā)高音傳數里之外,遂獲“譚叫天”藝名。由于爆發(fā)太平天國農民起義,譚志道攜家眷北上謀生,不僅將漢調引進北京,也將日后成為京劇史上“里程碑式人物”的譚鑫培帶到了北京。
-第二代
譚鑫培(1847—1917)
被譽為“一代宗師”的譚門第二代譚鑫培,綜合當時活躍于京都舞臺上的各地方戲劇藝術,經過自己的創(chuàng)造,把京劇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成熟境界,創(chuàng)立了京劇史上第一個門派“譚派”,也創(chuàng)下了“天下無派不學譚”的“譚門”光輝歷史,并親手培育出楊小樓、梅蘭芳和余叔巖三位京劇藝術承上啟下的代表人物。
-第三代
譚小培(1883—1953)
譚鑫培第五子譚小培繼承了家傳衣缽,1919年與楊小樓、尚小云和白牡丹荀慧生赴上海演出,大受歡迎,從此“三小一白”享譽大江南北。他晚年舍棄自己的舞臺事業(yè),甘為人梯培育其子譚富英。
-第四代
譚富英(1906—1977)
譚富英是譚小培獨子,得余叔巖、譚小培親授,又以古樸自然、恢弘豪邁的獨特風韻開創(chuàng)新譚派。20世紀30年代初與馬連良、楊寶森、奚嘯伯并稱“四大須生”,還與荀慧生、徐碧云、梅蘭芳、尚小云、程硯秋、于連泉六大名旦合作。主演的《四郎探母》是我國第一部有完整情節(jié)的京劇電影藝術片。新中國成立后,是我國戲曲界中的第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,也是第一個由中宣部主持召開誕辰100周年紀念榮譽的中國戲曲藝術家。
-第五代
譚元壽(1928—)
譚元壽是譚富英長子,6歲學戲,7歲登臺,10歲入富連成第六科坐科,練就了扎實全面的功底,戲路極寬,能戲廣而精。因扮演現代京劇《沙家浜》中的郭建光而家喻戶曉,現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一。
-第六代
譚孝曾(1949—)
譚孝曾是譚元壽之子,現為北京京劇院當家老生。1960年考入北京市戲曲學校,畢業(yè)后在祖父譚富英、父親譚元壽的教誨下學習譚門本派劇目。演遍京、津、滬、漢、魯、臺、港和日本、加拿大、美國等地。2005年在美國獲得“亞洲杰出藝術家獎”和“中美文化貢獻獎”。
-第七代
譚正巖(1979—)
譚正巖是譚孝曾之子,中國戲曲學院優(yōu)秀京劇演員,研究生班在讀。2004年,以一出《楊再興大戰(zhàn)小商河》摘取了全國青年戲曲演員紅梅大賽金獎。在2005年CCTV全國青年京劇演員大賽中,憑《定軍山》、《戰(zhàn)太平》一舉奪得兩項金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