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“民間文化杰出汴繡傳承人”的民間工藝師,王素花擁有一系列的頭銜:中國工藝美術協(xié)會會員、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、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等,但她似乎并不看重這些。今年71歲的這位老人更愿意讓人看到的是現(xiàn)在她依然能夠“穿針引線”,展現(xiàn)刺繡絕技。
“有人說我老了,干不動了,我不服”。8月6日,記者走進她的家,聆聽了她大半生風云激蕩歲月的講述,感受最深的還是她那股“拼命三郎”的勁兒。
出身貧寒 自幼喜愛繡花
王素花1935年出生于封丘縣。她10多歲時,因為父親欠別人20斗糧食和5公斤棉花,便被賣到債主家當童養(yǎng)媳,不過,她死活都不愿意!叭思襾砦壹翌I人時,我拉著家里的門框不肯走,哭得驚天動地”。奶奶和母親也不愿自己的孩子被送入“火坑”,看著她哭得那么傷心,也不禁偷偷抹淚,但毫無辦法,自己家欠著人家賬呢。幸虧遇到一個好心人,這就是她后來的老公公——丈夫的父親。他看著這個小女孩哭得“讓人心里不好受”,便作出一個重大的抉擇。當時,家住開封曹門里的老公公經(jīng)常走鄉(xiāng)串戶賣菜,來到王素花家這個村時,正巧碰上她“拒婚”的一幕,不禁頓生憐憫之心,便和債主商量幫王素花家還債,為此,他把自己的架子車都賣了。
這以后的情節(jié)有些類似中國的古典小說,老公公也有一個年齡跟王素花年齡相仿的兒子,雖然中間還有些磕絆,但結局是美妙的。1953年,王素花從封丘縣的一個小鄉(xiāng)村嫁到了開封。
幼時的窮苦和磨難沒有泯滅王素花對民間藝術——繡花的喜愛,她對繡花似乎擁有天才般的本能。由于條件的限制,她用樹葉、過年時張貼的門神練習過剪花、繡花。如果稍富裕些的家庭讓她幫忙繡花,那是她最開心的事了。當然這也能讓其填飽肚子,吃不完的饅頭還可拿回家。正是對繡花的癡迷,以至于后來被招工時,薪酬即使比別的工種低了些,她也無悔地選擇了繡工。
苦練技藝 繡工初露鋒芒
1957年,開封汴繡廠招工,此時王素花的長子已3歲。她為了順利進入工廠,便瞞著自己已婚育子的事實報了名,“那時害怕啊,恐怕人家不要已婚的”。當時的開封汴繡廠刺繡車間條件極其簡陋,繡工工作時只能坐磚頭,若需要加高,那就坐兩塊到三塊磚頭。更重要的是報酬很低,繡一個小花僅兩角5分錢,王素花第一個月的工資才掙到6元錢,而同時被招工的另外兩個工種最低也有18元,最高可達21元。為此事,婆婆的母親一直不給王素花好臉色。此外,繡工工種的繁瑣、勞累也讓人望而生畏。與王素花同到刺繡車間的姐妹18人,不到一個月只剩下3人。王素花的衣服經(jīng)常被屁股底下的“坐椅”磨爛,不得已只好從家里搬來把小椅子。
[1] [2] [3] [下一頁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