離開父母的羽翼,漂洋過海的小留學生的狀況,一直是社會關注的問題。最近收到小何從美國發(fā)來的電子郵件,洋洋灑灑足有4000余字,詳細地匯報了她在美國的學習生活,讀后頗有感觸。
美國中學一般不設固定的課堂和班級,而是以學科定教室。學生每節(jié)課都要到不同的教室上課,因此要不間斷地往返于棟棟大樓之間,甚至兩個校區(qū)。她說,這種環(huán)境的不斷轉(zhuǎn)換,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,激發(fā)了學生的精神狀態(tài)和注意力。不會像她在中國那樣一整天呆在一個教室里,一個座位上,課上到最后產(chǎn)生昏昏欲睡的感覺。美國的教室只有中國的一半大小,每班只有十幾個人,這有利于教師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(tài),學生也會有更多的發(fā)言機會,鍛煉自己的思維和表達能力。
小何說,美國學生都很熱情、真誠、大方。她初來時,有一次找不到上課的教室,向路邊的一個學生問路,對方熱情地幫她找教室,一路上像老朋友一樣侃侃而談,完全沒有陌生的感覺。
學校經(jīng)常舉行集會。一次感恩節(jié)集會,主持人對臺下的同學說:“如果誰想對愛你的人或你愛的人說說話,可以上臺作感恩演講。”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地上臺發(fā)言。由于人多,主持人只能叫他們依次排隊發(fā)言。演講的同學從容鎮(zhèn)靜,真情實感,表達了自己對同學、老師、父母、親人和朋友的愛。事例生動,感人肺腑,不少演講者激動得哽咽起來……在數(shù)百人的集會上,爭著上臺發(fā)言,在中國幾乎是不可能的,沒有準備的會,肯定會冷場的。
她說學校的作文課很有特色,很少做記敘文,以議論文為主,老師往往給學生幾個題目,讓學生自由選擇。作文題寫在一張紙上,上面對題目的要求寫得很詳盡,還附有提示性的問題,便于在構思時參考。完成一篇作文的過程很“復雜”,必須先列提綱,然后用一節(jié)課讓學生切磋討論,提綱的順序是否合乎邏輯?內(nèi)容是否切題?在此基礎上寫出初稿,初稿完成后再用一節(jié)課分組評估,要求每個同學朗讀自己的作文,同時每人發(fā)一張評估書,要求對其他同學寫出3個優(yōu)點3個缺點,并說出理由,完了,把評估書交給文章作者。作者再根據(jù)同學的意見修改后交給老師。老師再用一節(jié)課時間評講。為了鼓勵學生敢想敢說的精神,老師一般不否定論點,只分析其論據(jù)是否有說服力。經(jīng)過這些程序,同學的作文水平都有很大提高。
美國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(zhì),每天下午3點放學后,全體同學必須參加體育鍛煉,成績計入學分。每人每學期選擇一項,每項都配有教練,訓練強度很大,如參加長跑的每天必須跑完10000米,參加游泳的每天要求游完1500米,參加劃船、籃球、足球等項目的每天要訓練三四小時。通過訓練,同學的身體素質(zhì)都會大幅度提高。
小何注意到,美國中學生的平均學習成績絕對比不上中國學生,但他們很有彈性,思維活躍,個性張揚,在為人處世、交際能力方面比我們成熟得多。他們普遍認為學習成績不是追求的唯一,學會積極思考、怎樣生活、怎樣融入紛繁的社會更為重要。(王恩科)